標題:

周天子是什麼人

發問:

周天子是什麼人 周天子是什麼人?

最佳解答:

周天子 周天子指周朝的天子。 天子 天子是中國自周朝以來對最高統治者的尊稱,其原意即上天的兒子,代表中國君主自認其權力來源為天。君王的命令又稱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一辭彰顯了君王權力受命於天的淵源。上天在此意為「天帝」或「上帝」。 背景 隨著人類由漁獵採集時代演化到畜牧農耕時代,原先人們在漁獵時對於體力和反射神經的要求極高,但到了農牧時轉而開始重視起了管理、守望、互助合作。反映在宗教現實上,也由對於禽獸草木的力量萬物崇拜轉型到了對於祖先靈魂、英雄、智者的人形崇拜。隨著人口數目的增加,上下之間的階層關係也益加嚴密。在上位者意欲領導統御眾民,在民智未開的時代,只有透過宗教是迅速而便捷的。為了自己在民眾之中的威信,自己或手下的依從者便會加上特別的傳說:或是誕生時有異象、或是天賦異稟、或者智勇過人。建立一般人對領導者的崇拜與信心。 歷史來到了周朝,君主們管理的國土或民眾已經擴大到包含許多不同的氏族與部落。君王本身所擁有的傳說顯然無法貼切的讓所有的人民都明白,君權神授的概念在此開始萌芽——我的權力是天地一切執掌者所賦予的。天是每個人都必定看得到的,又接觸不到的。這樣的概念一經釋放,便可以在群眾心中形成敬畏的心態。 權力 在古代中國,天子只是「受命於天」,而非最大者。其即使是人中之王,還是要受天命約束。天子(皇帝)如果「逆天而行」(暴虐無道、使百姓受苦等),人民是有權推翻他的。 周朝 周朝,中國歷史上繼商王朝之後的朝代,由先周首領周武王滅商之後創建。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計存在為790年。 歷史上,把周王朝劃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另請參看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一說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君主列表 周文王 姬昌(約公元前1099年至約公元前1050年) 約50年 周武王 姬發(約公元前1049年至約公元前1043年) 約7年 周公旦 姬旦(約公元前1042年至約公元前1036年) 約攝政7年 周成王 姬誦(約公元前1035年至約公元前1006年) 約30年 周康王 姬釗(約公元前1005年至約公元前980年) 約26年 周昭王 姬瑕(約公元前979年至約公元前961年) 約19年 周穆王 姬滿(約公元前960年至約公元前923年) 約38年 周共王 姬繄扈(約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 約23年 周懿王 姬囏(公元前899年至約公元前875年) 約25年 周孝王 姬辟方(約公元前874年至約公元前870年) 約5年 周夷王 姬燮(約公元前869年至約公元前858年) 約12年 周厲王 姬胡(約公元前857年至公元前842年) 約16年 共和 共伯和(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 攝政14年 周宣王 姬靜(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 46年 周幽王 姬宮涅(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 11年 東周君主列表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20年) 周攜王——姬余臣(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60年,或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50年) 周桓王——姬林(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周莊王——姬佗(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周僖王——姬胡齊(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周惠王——姬閬(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周襄王——姬鄭(公元前652年至公元前619年) 周頃王——姬壬臣(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周簡王——姬夷(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周靈王——姬泄心(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周景王——姬貴(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公元前520年) 周敬王——姬匄(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77年) 周元王——姬仁(公元前477年至公元前469年) 周貞定王——姬介(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公元前441年) 周考哲王——姬嵬(公元前441年至公元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公元前426年至公元前402年) 周元安王——姬驕(公元前402年至公元前376年) 周夷烈王——姬喜(公元前376年至公元前369年) 周顯聖王——姬扁(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21年) 周慎靚王——姬定(公元前321年至公元前315年) 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5年至公元前256年)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

周代的封建制度 甲、封建制度的起源 以往一般人均以為封建制度是周武王所創制,然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文已作出反駁,認為:「封建非聖人之意也,勢也。」「封建」,簡單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諸侯,而使之建國於封建的區域。這是上古時代戰勝的部族對於戰敗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種統治方式。由此可見,所謂封建,自應有部族戰爭以來已有雛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於周時,近代學者說法不一,但大多主張始於西周。周室鑑於當時諸侯之眾而又各據要津,後世必為共主之患,乃著興滅國,繼絕世之名義,封建諸侯,用殖民方法,分封周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 勢力始自上達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封建規模正式完成。 乙、封建的內容 封建社會基本有兩條件: 一為土地與權力的多級分割。另一是:上下級間有臣屬的關係。就是在上的統治者把一部份的土地及人民分封給諸君,封君再把土地向下級分封,而每一級封君,要對上級履行若干義務。封君對自己的封土而言,他是經濟上、政治上的世襲,在他的封土內擁有最高的權力,因此整個社會分為若干等級,統治階層有四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以下是庶民及奴隸。在封建制度下,天子與諸侯之間有一定的政治規則: 據《孟子》所述,諸侯國爵凡五等,按爵位有一定封地,公侯各地方百里;伯地方七十里;子男各五十里、不及五十里,謂之附庸。天子不時巡狩四方,督察諸侯,諸侯則桉年向天子朝覲述職、納貢。當王室須出師征戰時,諸侯有義務從征;王室有外患,諸侯須出兵勤王。(但近人有認為金文中公、侯、伯等稱呼並無等級意味;也有認為各國土地面積之里數太整齊,理想化,不足為信。)據《周官》所載,封建下之軍制,是天子六軍,諸侯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此編制亦多為後人所質疑) 另外凡諸侯國之用人與行政,天子有干涉之權。大國設卿三人,俱由天子任命;次國設三卿,一卿由天子任命。從封建制度的內容可知,其目的在控制諸侯,天子為全國至尊之君,而非推擁之共主可比,諸侯之一切均為天子所賜,臣屬於天子。 丙、周室實行封建的原因 自武王伐紂後,並不能將殷人的勢力徹底消除,所以一方面要保存殷嗣,無意滅毀殷族,另一方面則逐步東侵,大封諸侯國,以擴充勢力,屏藩王室。總括,封建制度之興起,既是社會組織逐步進展的自然趨勢,也是周人適應當時的政治形勢而所出實際需要的工作。現綜述其原因如下: 周本是商朝諸侯之一,因商王室腐化而滅商,無形中對天子以後地位有所影響,所以武王滅商後首先確立「普天子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原則,然後以土地分封諸侯,著以加強天子與諸侯的統屬關係,使天子的地位穩固,收加強統治之效。 更重要者,周本是一個偏處西方的小國,經幾十年的經營,把強大的,文化較高的殷國滅掉,但不能把殷人的勢力徹底消除。以當時周朝的下的生產技術及不甚發達的交通去統治偌大的殷國土地,實非常困難。加上殷原有貴族在統治經濟上的潛力和一向依附殷的小邦更構成統的困難,於是採懷柔與監視並施之法,對於歸附的殷民與小邦小國,封之為諸侯,不歸附的便以武力鎮壓。為了更嚴密的管理,更封宗室及功臣為諸侯,就近監視,如三監的設置。 據錢穆先生分析:「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交通網。故周代封建可說是當時軍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斷地向外擴展的一種立國規模。 又周行封建是欲分封周姓宗室作屏藩。蓋因當時諸侯甚眾,且各據要津,必為共主之患,故分封宗室及功臣,使雜居於舊有諸侯之間,成互相牽制之勢,以收屏藩王室之效,且可藉此酬報功臣。如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太公望於齊等。 周建之初,實則部族林立(周武滅商之前,所謂諸侯皆按各部落的原狀,共主不過出而統轄維繫而已)。武王鑑於當時歸附商的諸侯不少,若實行專制之策,未必得到邦國之擁戴,故立國後以「興滅國,繼絕世」為口號,封故代帝王之後,如封黃帝、堯、舜及禹之後人其他舊有部族也照原地分封,以加強王權統治,並達到收買人心之效。 總觀以上,可見封建的最大目的是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 丁、兩次封建推行之經過 周初立國,曾先後兩次分封: 一、第一次分封 自武王滅商,殷都陷落,商朝覆亡,但就客觀而言,商版圖比周大(商勢力差不多佔整個黃河以東),周一時間未能消化商龐大的國土,加上商朝舊有諸侯的土地並未全為周人所有。武王在此形勢下,祇有採取權宜之計,對商人採取懷柔政策,封紂子武庾於殷,奉其宗祀,治其故民。同時把弟封於黃河南北,叔鮮於管,叔度於蔡,叔處於霍,以監視武庾,以防叛變,謂之三監。《史記》殷本紀云:「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武庚)治殷。」又據上古的習慣,王朝可以更代,宗祀不能滅絕,故此武王運用其新興的國力,對前聖有德的帝王之後加以分封以籠絡人心。如封神農之後於焦,封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另一方面,武王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時封了一些宗室與親戚、功臣。例如封功臣召公奭於燕為北面屏藩,呂尚於呂,為東面屏藩。這次分封之封國大都集中於黃河南岸附近地區(商人勢力中心的黃河北岸祇有霍),至於東方仍是商朝舊勢力的範圍,周人只可望而不可即。這情況當然危險重重,結果武王一死,叛亂又生,終於在周公之策劃下進行了第二次封建。 二、第二次封建 武王克殷後二年死,嗣子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攝政,管蔡二叔不滿,散佈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並鼓勵武庚聯合諸侯國淹和淮水下游的外族淮夷叛周室。周公東征三年,才把大亂平定。周公把東方的封建秩序,重新調整。鑑於第一次分封失敗的主要因素是商各族在原有地方有深厚背景,社會,經濟力量根深蒂固。周公乃以分割遷移,武裝移民的方針(對商的策略是把商團結一致的貴族力量分割,隨而把他們遷離原有的地方,使其失去原有憑藉;而對周人介入商版圖,使周力量進佔商地及採取武裝移民之法),再次分封諸侯。此次分封包括以下步驟:鑑於對東方鞭長莫及,但宗廟在西方,故周公乃以豐鎬為宗周,而在東方洛邑建東都,又稱「成周」,作為控制東方的中心,並把大批的「殷頑民」遷到洛邑,使其離開原地,無所作為。把殷地及殷遺民封給武王弟康叔,國號衛,殷人管治的河北根據地才歸周人統治。當時助商叛有兩個主要盟國:奄、蒲姑(均在山東),周公在奄地建魯國,封長子伯禽於此,以武力統治「商奄之民」「殷民六族」。將蒲國舊地建齊國,封最大功臣呂望子(呂伋)於此。周人勢力始愈殷而東達海濱。此外封成王弟唐叔於晉。此為溝通周人自黃河北岸直通殷墟。 為表示周人無意滅殷族,兼用懷柔政策對之,封殷王族之賢者微子啟(紂庶兄)於宋,並以一批新封的姬姓封國環繞它,例如蔡、滕、息、蔣等國。 總括言之,這兩次封建的諸侯國,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是舊有的諸侯,其中包括前期殷商的後裔,如、宋、薊等。 二是周人子弟,號為姬姓之國,如魯、衛、晉、邢等。 三為功臣或姻親,如齊、許等。 統計武王、成王兩代,共封七十多個封國,其中姬姓有五十多國,封建大業於是完成。F893957AEB7D5408
arrow
arrow

    fksnl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