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唐太宗的生平時跡

發問:

唐太宗的生平時跡是什麼?急!

最佳解答:

aa.jpg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早年 唐太宗生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 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宋金剛、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 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被迫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而後高祖讓位,他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貞觀之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7月病死於長安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征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 修改歷史疑雲 終李世民一生,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已引來種種推想並舉證,認為李世民曾修改兩書。 姓名 李世民 年號 貞觀 廟號 太宗 諡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在世 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在位 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 hope can help you!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gif

其他解答:

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早年 唐太宗生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 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宋金剛、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 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被迫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而後高祖讓位,他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貞觀之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7月病死於長安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征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 修改歷史疑雲 終李世民一生,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已引來種種推想並舉證,認為李世民曾修改兩書。|||||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年),即唐太宗,唐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淵次子,西元626—649年在位,共23年。 因功遭嫉,引發“玄武門之變”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9)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出生在武功的一座李氏“別館”之中。李世民自幼聰明敏捷,膽識過人。作為世代顯赫的將門之後,他從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習俗的熏陶,所接受的教育也是騎射征戰和文韜武略。因此,青年時代的李世民就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藝。李世民不但喜愛騎射,還喜歡瀏覽兵書戰策,少時就熟讀了《孫子兵法》,並且能夠用孫子之言與父親李淵講論用兵布陣的策略,深得父親的喜愛。 在青少年時代,李世民和全家隨著父親職務的不斷調動,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了解了大量的社會現實情況,見多識廣,眼界開闊,逐漸形成了他意志倔強、豪放剛烈的性格特點,養成了愛動腦筋和善于思索的良好習慣,遇事頭腦冷靜、處置果斷。這些性格和習慣,使青年時代的李世民就開始顯露了出眾的才華。 唐王朝建立後,擺在李氏父子面前的首要任務,是削平群雄統一全國,鞏固李唐政權。但是,李淵稱帝後不便再親自挂帥出征,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協助父皇處理各項政務。因此,指揮和領導統一戰爭的重任就自然的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身上。 當時,國內尚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強大的軍閥勢力和農民軍勢力,統一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年僅22歲的李世民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統帥千軍萬馬,開始了他的歷時4年多的艱苦卓絕的統一戰爭生涯。 李世民從出關到攻下洛陽,共用了10個月的時間,前8個月主要是圍攻王世充,後2個月主要是對付竇建德。由於李世民正確地判斷了軍事形勢,衡量了自己的軍事實力,毅然擴大了戰役範圍,終於一舉戰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兩隻勁旅,加速了統一關東地區的進程。通過這次戰役,充分顯示了李世民的機智果斷以及出色的軍事膽略和指揮藝術。 李世民統一全國的卓著功績,使他的威望日益增加,權力也逐漸擴大,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都在迅速增長。他不但掌握著大量軍隊,還擔任尚書令的職務,位居宰相之職,這在唐王朝的上層統治集團中,特別是在李氏兄弟中間有著特殊的地位。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在晉陽起兵和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利用自己特殊地位和條件,收羅了大批謀臣猛將,逐漸組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這個文武具備的政治集團的形成和他在唐王朝中的特殊地位,使李世民逐漸產生了覬覦帝位的野心。隨著統一戰爭的結束,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圖謀變得更加強烈和迫切。 李世民顯赫的軍事地位,引起了他的哥哥皇太子建成的嫉妒,同時也使他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維護自己的皇位繼承權,太子建成也大力收羅人馬,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還把弟弟齊王李元吉拉入自己的東宮集團,倆人合謀對付李世民。統一戰爭結束之後,李世民與太子建成的爭權活動也逐漸由暗斗轉向明爭,最後終於導致了流血政變的發生。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在武將尉遲敬德、侯君集和謀臣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人的協助下,在宮城北門玄武門設下伏兵,乘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入朝無備,發動了政變,殺死了建成和元吉,取得了皇位繼承權。兩個月以後,李淵被迫退位,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即位,史稱唐太宗,成為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時年29歲,次年正月,改年號為貞觀,從此李世民開始了他新的政治生涯。 2009-05-14 23:08:31 補充: 唐太宗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君主。他精於弓馬,擅長詩書,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唐太宗以馬上取天下,在武力統一中原和邊疆的過程中,多得力於騎射戰術,因此對弓馬特別精通。從晉陽起兵到登基做皇帝,他的生涯幾乎是和弓馬伴在一起的,他所用的弓箭,比平常人用的要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他在指揮戰爭期間,每每乘駿馬持大弓,衝鋒陷陣。後來登基做了皇帝,他的嫺熟的騎射技術仍然不減當年。唐太宗嗜好弓馬,特別是對駿馬的嗜好以至成癖。昭陵六駿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也是唐太宗嗜馬成癖與他馳譽戰場的真實寫照。 2009-05-14 23:09:11 補充: 唐太宗的軍事才華和指揮才能被後世極為欽佩和推崇。清朝馮夢龍著《智囊》一書有關兵智部分有如下注述:“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佯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於敵一路兵力,四麵包圍,聚而殲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進攻的事,談論者死。待敵人屢次硬攻不克,士兵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攻即勝。這樣一可以練兵,二可以練民。 2009-05-14 23:09:33 補充: 李世民雄才大略,智勇兼備,統軍馭將,注重政治與軍事並用,分化瓦解敵人,寬待降將,以德服人,使為己用;對少數民族將領,能竭誠相待,委以重任;對強敵來攻,常深溝高壘;閉營精銳,待其糧盡兵疲,伺機擊破;對堅城防守之敵,則長期圍困,阻援斷糧,乘勢迫降;對潰逃之敵,則窮追猛擊,必求各殲;遇戰局突變,臨機果斷,處置得宜。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體恤部眾,甚得軍心。 2009-05-14 23:09:53 補充: 唐太宗還擅長詩文和書法。他一生寫了不少詩文,後來被清朝人編入《全唐文》和《全唐詩》中的就有文7卷、賦5篇、詩1卷69首。唐太宗的文章主要是政論、史論、詔勒之類,其中《帝範前後序》、《金鏡》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唐太宗的這些文章大多是用駢馬文體寫成,注重辭藻和排列講求對偶與用典,在形式上還有擺脫大朝以來的綺麗文風。但是,由於唐太宗是一代開國之君,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艱難的統治歷程,所以他的文章政治色彩比較濃厚,開創了富有時代特色的貞觀之風。由於唐太宗的倡導與實踐,使貞觀文壇出現了一派興盛的局面。 2009-05-22 11:53:38 補充: 要求樓主自己都投一票以示對此題目的立場和誠意...|||||早年 李世民於隋朝開皇十八年(599年)(然近代有提出異議,根據唐太宗生平所述憶,其應為開皇二十年出生)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614年李世民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617年,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起兵反隋。攻克長安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618年,遷趙國公。李淵稱帝後,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與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唐京軍民以崇隆的歡迎。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弘文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玄武門之變 主條目:玄武門之變 此後,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衞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建成、元吉諸子,佔李元吉之妻。 爾後李淵讓出軍權予秦王。數日後,秦王晉為皇太子,未久禪位於李世民,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627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不滿三百萬,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政治安定、國力強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雄健爾雅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於吐蕃的松贊幹布。 《資治通鑑》有記載,李世民貞觀十七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禦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政治經驗,同時評述自己一生功過。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稱「飛白」,聞名後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暴病[2]),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649年7月李世民崩在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裡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與身邊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對答亦在開元十八、十九年間輯為《貞觀政要》一書,以發揚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精神。 過失 面對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現一些過失。首先納諫不如貞觀早期積極,比如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其次奢侈之風日重。不過晚年他還是能反省自己過度奢糜的錯誤。 太宗年輕時還曾經嘲笑秦始皇,漢武帝迷信方術的行為。但中年起,經歷二子爭嫡、伐高句麗未果,並有家族遺傳的“氣疾”之病,致健康大不如前,開始迷信古印度方士的長生藥。最後因為長期服用方藥,導致暴病不治,年僅五十歲。[3] 司馬光說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4]|||||起身 刷牙 佢溝唔到女 其實佢係不舉 3歲就食鼻屎 4歲睇淫野 扯唔起 5歲便秘 6歲飲可樂 7歲 死呀媽 8歲 死老豆 9歲 變狗公 10歲生多10粒睪丸 夠未呀???? 仲有好多 唔夠搵我 地止 青山醫院 得閒搵我 以上資料由唐太宗提供428DFA428D9FA6F8
arrow
arrow

    fksnl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